随感,或:论《利兹与青鸟》中的现实主义

🔗原文由Tianyi_lemon发布于2025年2月21日

  一条同学关于《利兹与青鸟》和《玉子爱情故事》的比较分析说出了笔者的心声。在《玉子爱情故事》中用纸杯电话这个象征试图传达的东西,在《利兹与青鸟》这部作品中被进一步推到了近乎极限的地步。纸杯电话毕竟是有形的实体,而通过光斑建立的连接显得那样脆弱,那样虚无缥缈,仿佛这种连接在下一刻就会消失不见,正如两人的视线一般。

  《利兹与青鸟》是一部(继承高畑勋传统的)真正的现实主义电影。不具有《萤火虫之墓》那样宏大的视野,转而描写两个少女的日常生活;传统的以事件发展串联起来的线索在这部电影中不再扮演主要角色,与之平行甚至比它更重要的是霙和希美两人的感情线。这正是这部电影被许多人指责为琐碎的原因,他们这样说有理,但显然忽略了这部电影真正的价值。值得注意的是,一条同学“早期”的一片文章指出了一条解读这类动画的路径,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尽管对于那篇文章在这条追问路线上取得了多少实际成果,笔者仍抱有疑问。

  《利兹与青鸟》也是一部要用身体去观赏的电影。没有过电影中两位女主人公那样经历的人,恐怕很难对电影中试图传达的东西产生共鸣吧。对于被这部电影选中的人而言(当然包括笔者自己),这是真正让人情不自禁地一看再看的杰作,随着经历的积累(而不是通常理性宣称的 “审美能力” 的提升),每看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感觉。

  电影开头两人一前一后的步伐,视线方面极度的不对等,霙在各种各样场合下表露出的迟疑(如同《玉子爱情故事》中玉子的迟疑)……这些都属于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是不能被还原为通常言语的,因此在这部电影中对白极少,实际上也不需要那么多对白。所有这些试图表达的当然是两人之间性格的极大反差,霙对希美的那种近乎自私的爱,拼命想拉近两人之间的距离,却感到两人之间始终隔着一堵墙。这是心灵上的隔阂,而非空间上的隔阂。霙的心中有那种难以抑制的、焦躁的欲望,拼命地想往那堵墙上撞,可最后只能落得个头破血流。观看电影的人仿佛也感觉到了主人公经历的那种切肤之痛。这实在是两人性格差异所导致的命运的必然,正如两人最后必然地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一般。

  最后请允许附上一点私人的评注。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笔者想起了之前以《利兹与青鸟》为主题写过的一片拙作(没有链接),那里面实质上是建立了一种 “铠冢霙崇拜”,就如同后来读到的《德米安》当中的 “贝娅特丽丝崇拜”,也就是说那并不是什么奇思妙想,而实在是一个人在特定年龄段会产生的正常想法。现在的笔者当然不会再分享那种大概是颇为幼稚的情感了,毕竟人的思想总是在不断地成熟,如果固守着一个符号不放,认为这个符号就能够说出关于自己的一切,那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傻瓜的行为。它只不过代表了笔者某个特定年龄段的思想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