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尝试从虚拟世界中寻找现实,表达一下个人对久三年选拔模式的看法。 全文约3800字,整活为主,纯属娱乐,并不严谨,欢迎讨论交流。
一、对两种模式的分析
1.久三年选拔模式
久三年选拔模式,是指由前两个年度采用的只通过京都府大赛前一次选拔确定本年度大赛阵容的模式,调整为每次大赛前均进行参赛成员选拔。其目的是打破一选定全年的现状,确保能够根据部员实力、大赛要求等实际情况选出最适合的参赛阵容,并给每一位认真训练的部员提供在本年度参加大赛的机会,激励全体部员积极训练、提高整体实力。
这是新时代北宇治高中吹奏乐部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总结此前两年的实践经验与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在深化部门管理模式改革与演奏训练制度优化层面所作的大胆探索。对比一选定全年的选拔模式,久三年选拔模式的优点主要有两点:一是 能够根据部员实力变化与大赛需求调整选定最佳参赛阵容;二是 以参加全国大赛为目标调动大家的练习积极性,促进部门整体实力的提升。但同时缺点也较为突出:第一 ,难以保证团队的稳定性,特别是关键的独奏人选能否服众;第二 ,一定程度上激化了部员之间的竞争,可能导致内耗与矛盾,甚至破坏团结。第三 ,多次选拔涉及的标准确定问题,为满足大赛获奖的需求不可避免地针对大赛实际对乐团编排与选拔标准做出优化,这种不统一标准容易导致部员的不满与失望。
为妥善应对新模式的缺陷,如果能够在坚持实力优先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部门团结需要,在充分征求部员意见的民主前提下集中研究决策,关注一般部员需求,做好选拔标准调整的缘由与目的等政策宣贯,则基本可以实现扬长避短,发挥多次选拔的优点,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所以,顾问老师与干部在久三年决策采取多次选拔的模式,虽然可能面临一系列困难,但相关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具体执行时需要结合吹奏部实际进行优化。
2.全国大赛上低音号独奏的公开投票选拔
公开投票选拔在久一年京都府大赛前高坂丽奈与中世古香织的独奏资格确定中初次采用,在久三年再次应用于黄前久美子与黑江真由的全国大赛独奏资格确定。该方法目前主要在关键独奏人选出现明显争议时使用,利用“少数服从多数”的核心原则,采用现场公开投票的方式将最终决定权交给全体部员。
这一方法看似公平公正,但实际存在诸多漏洞:第一 ,一般部员是否有能力判断被选拔人的演奏能力孰强孰弱、哪一种演奏更适合大赛,并不可控;第二 ,在难以从专业角度分析判断时,个人偏好与直觉将不可避免地决定个人的投票选择,而每个人的喜好与标准千差万别,同样不可控;第三 ,即使反复强调实力至上,公开投票时也无法保证大家没有主观倾向。即使最终选拔时采用了幕布遮挡的方式,看似避免了主观倾向的影响,解决了第三个问题,但前两条问题依旧存在,这使得公开投票选拔本身就是标准不明确、过程不可控、受主观因素影响严重的方式。另外,在投票本身就受主观因素影响严重的情况下,如果最终少数方的票数与多数方极为接近,是否会因此造成矛盾分裂?
需要明确,久一年和久三年的公开选拔,其历史背景和根本目的是不同的 。久一年京都府大赛前的时期,吹奏部内的大背景是实力至上主义和年级优先主义的矛盾仍十分突出,斗争仍在进行,而实力较强的一年级生高坂丽奈,与实力相对较弱的三年级生中世古香织的独奏资格竞争,是这一矛盾的集中体现。顾问老师泷升此次采取公开投票选拔的方式,判断两人演奏能力孰强孰弱并不是重点,其根本目的是借机将矛盾摆上台面。如果丽奈胜出,则此次选拔结果将极大推进实力至上主义的确立,对吹奏部未来的建设发展将具有深远意义。
而久三年的公开选拔,似乎只是顾问老师表示两人的演奏水平不相上下,于是希望采用民主投票的方法决定最终人选,取得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果。在这种确实需要判断专业演奏能力的情况下,采取这一方式并不合理,因为其中的问题在吹奏部现实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
以上,分析阶段到此结束。一方面,选拔模式的改革调整是关乎每位部员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应当在充分征求广大部员与声部长等基层干部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研究讨论,集中慎重决策,并在决策后正式向全体部员公布。另一方面,在具体的选拔标准制定上,由于此项工作需要较高的专业水平、乐团指挥经验和对大赛评审模式的充分了解,而干部和一般部员在相关能力上并不突出或不具备,所以由顾问老师来设计确定,辅以参考干部和部员的意见,这一做法是合理的,但应当在标准确定后及时与干部进行交流,由干部们做好面向全体部员的宣贯工作,实现每位部员对选拔标准的充分理解与认可。这是群众工作的重要部分,对实现统一思想、加强部门凝聚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久三年吹奏部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类情况。
二、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由于单纯的业务观点的干扰,由于干部队伍中激进路线的影响,更由于顾问老师泷升在部门管理上的严重失职,久三年选拔模式在执行期间造成了一系列矛盾问题,对部内团结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甚至险些影响全国大赛金奖总目标的实现。
单纯的业务观点与激进路线的影响主要集中演奏训练上 。只关注大赛部员、盲目追求大赛出场而忽视吹奏部风气建设、忽视文化建设,导致久三年吹奏部在较长时间内存在着压抑的训练环境与紧张的部内氛围,客观上放大了内卷竞争而压制了团结协作,既不利于提升训练效果,又危害了部员之间的团结。
而顾问老师与干部队伍在群众工作上的失职是更严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选拔制度的确定与选拔标准的宣贯上 。泷升在专业指导与部门管理上的失职,首先便在于调整选拔标准却不向吹奏部干部通气,更不要说向部员做好宣贯工作。此举直接导致一部分部员丧失大赛成员资格却不了解具体缘由,导致了部员对调整大赛编制与选拔标准的质疑,严重破坏了顾问老师、干部与一般部员之间的信任关系。久石奏、铃木美玲等核心部员均表达了对选拔标准的疑问:三次选拔,三次调整人员与编制,那是否证明之前的选拔结果被推翻了呢?如果是这样,那新的选拔标准又是什么呢?而泷升的做法,是只顾埋头研究大赛对手,将所有群众工作交给干部,却又不将调整选拔标准相关情况与干部们充分交流,只是用着“我的选拔标准一直是以更有利于大赛夺金为导向”“只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带领大家夺得金奖”这种没有实际意义的话来敷衍。
在所谓公开投票选拔上,体现更多的则是顾问与干部的转移矛盾、逃避责任 。既然我们坚持实力至上主义,不考虑两人的群众基础与久美子的部长身份,那么黄前久美子与黑江真由的独奏选拔与一般的大赛部员选拔并无本质不同,即实力决定出场,而不存在其他标准与目的。第一部分已经分析,在确实需要且只能以专业演奏能力作为判断标准的情况下,采取公开投票选拔的方式并不合理,因为其中的问题在吹奏部现实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这一责任需要由具备专业实力与知识的顾问老师来承担,而事后的群众工作需要顾问老师与干部充分配合来完成。
那么,既然泷升在关西地区大赛成员选拔时已经通过个人的专业判断决定了真由担任独奏而不是久美子,认为黑江真由的演奏更有利于大赛,为何突然在全国大赛前又放弃了原定标准、改变了选拔方式又不做充分说明?既然泷升直到全国大赛前还在反复强调久美子与真由的演奏水平不相上下,那么究竟谁的演奏更适合大赛,是否更应该由专业水平更高、更了解大赛评审模式的泷升来做出最终判断,而不是交给所谓的公开投票?
久美子与真由的实力竞争只是矛盾的表象,以“公平”的方式选出实力更强的人也只是表象,实质则是顾问老师与干部队伍没有承担起各自对应的责任,在需要发扬民主的时候没有认真做好调查研究与群众工作,需要集中决策的时候又以所谓民主公开投票作为挡箭牌来转嫁矛盾、逃避责任。到此时,甚至可以说这种做法已经背离了实力至上主义的指导思想。这也导致了剧情层面的逻辑链已经无法闭环,无论是谁最后被选上,都只会导向负面效果:真由被选上,只能强行放大久美子的遗憾;久美子被选上,从一开始坚持的所谓实力至上主义将无法立足。
三、结论
经过以上论证,在此进行总结:
-
久三年选拔模式是为了吹奏部建设的任务与全国大赛金奖的目标所做出的积极尝试与改革探索,全国金奖的成绩也能够证明这一决策的正确性,但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单纯的业务观点和干部队伍中激进路线的影响,没有能够充分研判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导致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挫折。吹奏部在之后的部门建设中应将实力至上主义与部门建设实践相结合,在充分考虑部门实际的基础上对久三年选拔模式进行优化调整。
-
公开投票选拔模式局限性十分明显,在吹奏部的现阶段以及后续较长的时期,如非特殊情况,此种方法不建议轻易采用。
以上是本人关于久三年选拔模式及全国大赛上低音号独奏选拔模式的讨论分析,欢迎各位吹学大佬批评指正。
所以分析了这么多,好像久三年北宇治吹奏部存在许许多多的缺点,那优点在哪里呢?为啥最后还拿了金奖呢?这里作一下解释:作为一个单纯的动画党(小说买过前三本但实在受不了武田那个做作的文笔)和6年京蜜,虽然我主观上极其希望久美子能圆梦,但依靠本人有限的分析能力和知识储备,如果一定要在虚拟世界里寻找现实,我是真的很难想象北宇治能在久三年动画剧情中部内矛盾如此突出、解决方式如此草率的情况下拿到全国金奖。如果有吹学大佬能从原著中找到依据,非常欢迎来打我的脸。只能说,动画的剧情问题实在明显,本人对此也有粗浅的分析探讨,具体内容欢迎各位浏览上一篇专栏文章:金色奖杯的光芒难掩无可挽回的遗憾——《吹响吧!上低音号3》动画完结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