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正好照应了京吹三第十二集动画内部的“soli之争”剧情,京都动画自己,在现实中也面对过理念上的“soli之争”。
哪一种青春?
青春,作为一种艺术对象,其本质自然而然的来源于两个要素:其一,即将长大;其二,尚未长大。一切更复杂的议论,到头来都归结为这缠绕着的两个方面。因此,经历过种种后有了更成熟的见解,与此同时充满怀念而决然的抛下过去,是为青春;因此,耍着性子张扬着天性,表露着“大人们不会轻言的”情感,不愿意轻易投身那个“成熟的世界”,亦是青春。
毫无疑问,京吹(本文讨论中指涉的“京吹”,或许要特别排除《利兹与青鸟》)整个系列,都是在讲述青春的作品。因此,上述矛盾性的两个方面,就成为了永远隐含着、不可能剥离的冲突要素。
私以为,就创作逻辑而言,武田绫乃和京阿尼的最大的、同时也是最不起眼的差别,就在于此。不准确地说,武田强调的是“尚未长大”,而京阿尼强调“即将长大”。这并不意味着双方都对另一侧面缺乏理解,亦不意味着双方创作的故事在大多数时候会有截然不同的结局。这只是非常不起眼的一种“倾向性”——即使在大体情节相似的情况下,倾向性也会保留。
例如,同样是“让音乐来决定”,这里的音乐,到底是浪漫的直抒胸臆,还是规划严密的团体竞技?
例如,同样是“想要吹的更好”,这到底是精益求精的技术追求,还是被友人精神所感染的持久激情?
再如,同样是“实力至上的选拔结果”,这到底是一种竞技原则的贯彻,还是出于信任发自内心投出的肯定?
甚至于,“进路方面的犹疑”,可以是“对自身擅长之事的不明”这种解剖型的分析,也可以是一种更缺乏理性的“情绪上的迷惘”(即在情感上不确定自己进路应如何)?
以上所说的,并不是在暗示武吹和京吹有如此决然的分野(一者取其一,另一者取其二)。倒不如说,这仿佛是一种糊涂账——在创作层面,刻意保留多重视角解读的合理性与可能性。然而,这也不是说两种创作就没有质的区别。总体上,武田更长于激烈情绪与扭曲动机的塑造,从而表现的更偏向非理性的结构。这同时也是在说,京阿尼的京吹即使要加入各种各样的抒情桥段,终归仍是更偏向“理智的成长”的故事——即使这个故事要商业性的包装上各种偏离主题的要素。
房间里的大象
到这里,可能许多人会觉得我是想论证久美子的soli失败在京阿尼眼中的“效用”,顺便车一车反反复复的大吉山情节。
然而,我以为,这里的讨论涉及到创作方面的核心,其实就是“房间里的大象”,黑江真由。说是“房间里的大象”,是因为许多读者和观众都觉得她塑造的不太充分(无论是武吹还是京吹),但是又往往以一句“工具人”带过。
在我看来,一个决定性的提示,其实就是新近公布的短篇集。其实武田还是那个武田,试图去塑造一个性格如此特别情感如此激烈而隐晦的真由——然而,至少在久三年小说里,她没有完成这个创作目的。
因此,很可能未曾看过短篇集的京阿尼(包括花田),会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来理解真由并调整整个久三年的情节,也就很不奇怪了——我想,很可能,即使他们真的看过武田的完整设定,也不见得会采纳吧。想要通过动画这种形式,来展现原汁原味的“武田”式角色,是很困难的(可能青鸟做到了,因此其不含在今天讨论的“京吹”里)。
这并不意味着京阿尼更早的改编也失去了价值,倒不如说从很早的时候,双方的创作思路,就形成了微妙的差别。一个作者和一个公司,终归还是不一样的——即使他们都是“商业的”。虽然有人会说,如果武田能在商业上获得成功,那么京阿尼没理由不采用相近的路数;但是,媒介和对应制作方式的巨大差别,总会深刻的影响沿袭而来的创作思路。(这里,我无意分出高下好坏来,也不认为两者所理解的“上低音号”就是如此相异的事物。)
也许,京吹第三季一切的纷争,都回旋到了一个最开始理所当然的讨论:想把武吹久三年改好,显然要把真由这个角色塑造好吧!不知多少读者,都曾经轻而易举的得出过这个结论。然而,我们所理解的,武田所理解的,京阿尼所理解的,青春,可能从根子上就有一些能做出区分的差别——尽管,它是那么的不起眼。就譬如,即使是风评更加稳定的京吹第一、二季,观众所喜爱的和“无感”的要素,也是有相当多样、甚至是因人而异的角度;而这些角度,显然也不是京阿尼能料事如神的完美规划出来的——即使有所考虑,在实际创作时仍要有所偏重,有所舍弃。
结语
然而,当我们林林总总想了如此这些那些,在各种论坛里炒的焦头烂额却仍然发现说服不了所有人时,或许最终还要回到那些反复提示的、魔咒般浮现于脑海里的“正论”:
或许,现实就是常没有完美的解决办法,但总不能因此停滞不前。
或许,青春就是如此的容易留有遗憾,以至于,大家从来未曾设想过,毫无波澜、无人受伤、每个人都能HE的结局。
(本文未讨论更加“硬件”的要素,比如京阿尼制作实力的下降,山田的出走,京阿尼和武田那不为人知的可能发生的纠纷。我认为这些要素显然会影响创作的决策逻辑,然而,若没有更充分的论据,我们也只好在外侧做些粗糙的解读和猜测了。)